近年来,一些关于大熊猫的骇人言论在“粉丝”群体中流传,如“大熊猫不该进行野化放归”、“电击取精危害巨大”等。调查发现,这些谣言背后活跃着一些标榜“为大熊猫发声”的网络大V,他们利用大熊猫炒作话题、煽动粉丝情绪,进而借机敛财。
近期,四川司法机关办理了多起涉及“大熊猫被虐待”的谣言案件。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法院对一起散布大熊猫虚假信息的案件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白某某和徐某均被判处有期徒刑。白某某网名“大辽皇后”,是“猫粉”圈内较有影响力的大V。她最初加入各种“猫粉”群,表现活跃,积累了一定知名度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搞起直播。白某某和徐某并非真正的“猫粉”,只是为了博流量才假扮起来。他们在陕西某地直播时曾私自投喂大熊猫,引来批评,并被景区公开通报。还有网友发现,她声称自己呼吁保护熊猫三年,却连熊猫都不认识。
为了博取粉丝信任,白某某谎称丈夫徐某是公安民警,并展示他曾经使用的值勤证件。实际上,徐某曾在2020年短暂当过辅警。因为谎称丈夫是警察,白某某于2024年被陕西咸阳警方给予行政处罚。白某某和徐某在微信、快手、抖音等平台建有十多个群,粉丝总人数保持在3000至5000人。他们捕风捉影、添油加醋,频繁发布大量涉及大熊猫的谣言视频、开设直播,将自己包装成保护大熊猫的“发声者”。法院判决书显示,二人捏造、散布某科研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虐待大熊猫、利用大熊猫谋利等不实信息,相关虚假视频累计播放超过54万次,评论近万条。案发后,公安机关初步查明,他们通过直播获取收益3万余元,向粉丝募款14万余元,累计牟利17万余元。
这些“猫粉圈大V”的获利方式主要有线上接受直播打赏和线下组织应援募捐两种。办案民警表示,利用“情绪操控”进行“流量变现”是惯用手法,具体表现为无中生有编造谣言、移花接木博取同情、不择手段制造事端。例如,编造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有地下室用于电击取精等谣言,故意剪辑大熊猫跌倒、趴着不动的视频并配上煽动性标题,制造“国宝被虐”的假象,吸引大量评论、点赞和转发。此外,为了炒作话题博取影响力,一些大V还时常制造事端,“碰瓷”相关单位。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白某某、徐某一案中,法院审理认为二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构成寻衅滋事罪,依法判决被告人白某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被告人徐某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该判决已于7月12日生效。四川省公安厅的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网络上活跃的大熊猫“粉丝”数量逐年增加,但部分缺乏理性认识,易被谣言“带节奏”。办案民警表示,不少“猫粉”把大熊猫作为拟人化的对象投射情感,不愿意真正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也对国际合作等问题缺乏认知,情绪容易被带偏。
警方提示,“猫粉”应通过权威官方途径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常识。大熊猫饲养和科研属于专业领域,偏听偏信可能沦为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的帮凶。此外,系列谣言的蔓延还暴露出网络直播平台对发布内容缺乏实质性审核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网络直播领域立法并加强执法,压实平台责任,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恒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